English

打破“圈里”与“圈外”的界限

1999-04-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晋华 我有话说

深圳的确是一个奇怪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已进入了中国城市经济实力8强的行列,它的摩天大楼之多之高,早已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令世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潜力大为惊叹。但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沿海几个并不起眼的中小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海防城市过去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随着经济的起飞和城市的壮大,深圳人已不满足于“经济强盛”与“文化幼稚”造成的反差,渴望进入中国的“文化名城”的行列,成为中国当代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环节,进而推动改变中国学术北重南轻的传统格局。前段时间,位于深圳华侨城的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哲学界、人类学界、文学界、建筑界和美术界的几十位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共同研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中国人文学科发展的关系,建立规范化的中国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为全国学界提供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机会。这次活动以其品位高、影响大而深得学者们和艺术家的好评。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自成立之日起它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美术的学术建设和作品陈列,除全面展示何香凝的艺术成就和中国当代重要艺术作品外,还多次面向社会举办“何香凝美术馆艺术讲座”,先后邀请国内外数十位著名学者讲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深圳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

“首届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是在讲座的基础上组织的一次全国规模的学术活动,与会人士包括徐友渔、赵一凡、张志扬、易英、李公明等各学科的著名学者,因事没有到会的学者也为论坛提交了论文。徐友渔的“中国90年代思想状况”、张志扬的“表现与揭示”、赵一凡的“超越东方主义:中美文化21世纪展望”、易英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功能”、范景中的“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张颐武的“中国90年代小说的三种倾向”、张永和的“自行车与象形字:寻找建筑中的中国概念”、王铭铭的“文化与普遍性解释”、李公明的“意义的消解与钩寻”等从各学科、各角度表达了学者们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对不同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发言和论题涉及了文学、哲学、人类学、美术、雕塑、建筑等各学科领域。徐友渔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艺术本身的范围,而属于中国思想状况的一部分。赵一凡说,以美术为中心和切入点的这种跨学科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问题和危机感的突出并非只是美术界的,而是所有人文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现在,对中国各类问题的探讨都必须置身于世界大格局的背景之中。

中国人文学科在经历了90年代近10年的学术积累后,与80年代相比较,各学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但同时人们也看到,90年代的中国学界在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却大大逊于80年代,各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相关学科之间非常隔膜,这种现状限制了中国人文学科的理论视野和应有的深度。尤其是艺术界,在90年代产生了许多从未有过的复杂多样的艺术问题,迄今尚缺乏有效的理论解释和学术研究,因此,在一个新的知识背景上恢复各学科之间的开放性对话和讨论的传统,打破“圈里人”和“圈外人”的界限,才能符合艺术界和学界发展的要求,这次论坛的主题———当代艺术与人文学科———反映了这种呼声和吁求。

此次活动的策划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黄专先生认为,中国真正的美术批评开始形成并发生影响是在80年代,但没有比较严格的界限和流派,相对于其他学科建设,美术界比较弱,随机性强,没有规则,目前事实是美术批评滞后于其他学科。筹划“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通过邀请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问题,而使其他学者关注美术,将人文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问题中找到共同点,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虽然各学科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但毕竟能够互相启发和刺激。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乐正维女士说,本馆一向注重学术建设,秉承“庄重”、“实效”、“适度”的馆训,在寻找适合现代美术馆的学术运作形式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逐步奠定了它的学术地位。这次论坛也许并不能解决任何艺术问题,但它却为中国当代艺术和人文学科提供了一种讨论问题的开放方式,这种跨学科、大范围的交流方式本身就是目的,而且已经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以后的论坛将以更加专题化和规范化的水准成为中国学界的一个常规性的学术活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